新闻中心 项目案例

疫情之下,体育场馆产业有“危”无“机”?

分类: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855

文章来源:SFC成都国际场馆设施展

时至今日,疫情仍在继续。

“不出门,不添乱”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的正确姿势,给公众体育场馆、综合体、健身场所等通通被按下了暂停键,业务备受冲击。然而,就像2003年非典催熟中国电子商务一样,危险中往往伴有机遇,疫情既是短期的压力,也是一个行业的格局变化。

疫情期间,体育关注度激增

一直以来,我国的经济都在逐渐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,甚至某些产业已经超过欧美国家。而发展较慢的,是我国的体育产业,这也使得体育产业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。

这次疫情将“身体素质、体育锻炼”重新拉回大众视野,将公众体育锻炼、强身健体的需求再次放大。可以预见的是:疫情期间形成的“全民増强免疫能力”需求和本身就有的运动健身需求的“积压”,将在疫情之后,给体育健身产业带来大爆发。

疫情之后,场馆产业或将转型发展

疫情期间,互联网办公、居家线上健身、学生线上学习已然成为当下的刚需。专家预测,新冠肺炎之后,与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技术关联度较高的行业企业或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,而体育场馆产业也应当适时变革,为产业发展寻找新的出路。

不少专家认为:面对疫情,各场馆需探索新的模式将线下的体育消费转化为线下、线上的混合消费方式,以内容付费的方式开展体育场馆的线上"云直播、云教学、云培训"业务,既能满足群众居家健身需求,也减少因运动外出造成人群聚集的可能。此外,疫情期间,体育场馆更要苦练内功,为开馆做充足准备,优化服务流程,强化体育设施公共卫生管理,助力人民群众在体育场馆中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,助推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。

疫情之后,体育场馆该做哪些准备

  • 从创伤中恢复,重在运营内功

疫情期间,体育场馆要苦练内功,为开馆做充足准备,优化服务流程,强化体育设施公共卫生管理,助力人民群众在体育场馆中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,助推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。

  • 绿色!生态!智慧场馆发展势在必行

疫情背后所反映的“人与自然"和谐相处的问题,也同样适用于体育场馆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,“绿色体育场馆”必将应运而生。体育场馆在规划设计、施工建设、运营维护等全生命过程中,都应遵循高环保、高效率、低能耗、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,满足人体舒适性需求、健康需求、合理空间需求,重点关注场馆建设的选材用材、场馆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、场馆内温度、照度、公共卫生等指标,使场馆内部负荷与环境舒适性达到平衡,为人们提供健康、适用、高效的使用空间,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体育场馆并不是一个"冷冰冰”的建筑物,它是拼博、向上、进取的体育精神的集中展示。

  • 困难之中最重要的是秉持信心

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让体育产业损失惨重,尤其是体育场馆的运营方,更是惨不忍睹。尽管面临形势极为严峻,但我们仍普遍对体育产业保持乐观态度。一是因为,数项国际赛事都接踵而至落地中国,从大型赛事到全民健身,体育产业将迎来一波发展热潮;二是因为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,全民对体育健身热情的空前高涨,通过这段时间隔离的宅生活,更多人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,认识到了体育运动的可贵之处。

因此这次疫情,对企业经营模式、管理模式只是一次大考。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的“免疫力”提高自身造血能力、抵抗风险能力,增强核心竞争力。通过这次疫情,很多企业会对自己的战略布局有所调整,加快信息化、智能化转型 ,体育加科技,线上加线下等多种业态的组合会出现更多经营模式。

尽管此次疫情对体育场馆产业造成了一时的打击,但随着人们对“运动”“健身”“提高免疫力”的关注度的加强,体育产业必将在疫情结束之后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,体育场馆产业亦然!

声明:本平台所载图文旨在为公众传播知识、促进业内交流、推动智慧场馆发展。如有版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删除。

上一篇: 下一篇:
展开更多
免费咨询

loading...